电子商务时代,能否有实体店的一席之地?
就在“光合作用”濒临困境的时候,网络书店在我省加速“攻城略地”。国内最大网络书店之一亚马逊中国近日在厦门设立了其全国第9家运营中心,负责处理我省9设区市的订单。几乎同时,苏宁易购图书频道也正式上线,据称其网上图书的销售规模将仅次于当当网。
在福州经营一实体书店的小老板告诉记者,“对于网络书店的冲击,实体店相当无奈,因为他们的成本比我们低,相应地,卖价也低。很多读者都是到实体店看样书,满意了再到网上订购,这样下去,实体书店迟早都要死掉。”
电商时代来了
一路走高的物价以及花样迭出的网购造节,使不少传统实体店的忠实消费者“移情”于网购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11日“神棍节”,淘宝商城单日成交额突破33.6亿元,平均每秒成交3.89万元,每分钟产生1万个包裹;同年12月12日,淘宝再掀“全民疯抢”日,一天涌入网民1.2亿人,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43.6亿元。
在厦门,“疯狂”的网购买家也让网上卖家的销售额跟着“疯”。
“2010年的11月11日,我们平均每3秒销售1件商品,单日销售额为800万元;2011年的11月11日单日销售额突破了2500万元。”名鞋库首席营销官韩步勇说。
厦门另一网商斯波帝卡在2011年的“神棍节”上也收获颇丰。自2008年3月入驻淘宝商城以来,斯波帝卡就维持着每年300%的高增长率,2011年“神棍节”销售额较2010年翻倍。“11月11日被拍下5.2万多件单,销售额达1060万元。”斯波帝卡董事长吴诗辉喜上眉梢。
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SM来雅、巴黎春天等6家厦门大型百货企业累计实现销售16.5亿元,折算一下,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大约是610万元。这样算来,名鞋库、斯波帝卡取得的销售额也能让实体店的“大佬”们艳羡了。
除淘宝网外,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麦考林等多家知名网商也各出奇招,分得网购市场一杯羹。
红红火火的网购当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2011年11月11日,也有网站打出了“看看11美元你能买到什么”的促销口号。11月28日,美国“网购星期一”的网络销售总额更是达到12.5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22%。这也是这一数据连续第2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一天,全美有超过600万人浏览过购物网站。
实体店频受冲击
几个月前,一条微博让业界哗然:“光合作用书店高层全部辞职,厦门办公室搬空……倒了。”
“光合作用”曾被誉为我省民营书业的第一品牌。对它的突然倒下,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自身的快速扩张原因外,最大的问题还是传统书店面临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
1995年,“光合作用”第一家书店在厦门湖滨南路开业,当时叫阳光书坊。2003年,“光合作用”在厦门地区开设分店12家。之后迅速扩张,在最顶峰时期,仅在北京一地就有15家分店,成为中国民营书业的一个传奇。
但是进入2011年,“光合作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知情人透露,“光合作用”福州省府路店近来连续亏损,台江万达店为昂贵的店面租金等费用所困。不得已,几家分店只好陆续关门。
不仅是书店,连家电业也频感焦虑。
来自山东的王军是福州一大型家电连锁卖场的白电部负责人。他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商场频频出现"抄号族",先到店里看机子,向促销员了解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机子的性能、特点,而后悄悄记下型号、价格等,最后走人。”
陈小姐正是这样的“抄号族”。在鼓楼区的一家家电大卖场,陈小姐看中了一款某名牌洗衣机,标价是1899元,卖场促销员说如果2011年12月底前购买的话,可以参加家电以旧换新活动,能便宜100多元。很快,陈小姐以自己没有旧机子以旧换新为由,离开了卖场。
第2天,陈小姐在淘宝商城下了单,同品牌同型号的产品,1200元,当然还需要支付物流运费:自己提货100元;送货上门150元。一周后,洗衣机送到了,陈小姐加了25元的搬运费,请人搬上楼。经过试机,一切OK,也有发票,比实体店省了500多元。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让越来越多的“血拼族”养成了这样的新习惯逛街时不论看上什么商品,都要先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同款产品,对不同卖家货比三家,再看看买家的评价。如果“好评”较多,网上报价又有优势,就当即在电脑上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