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电子商务之困境解析
据悉,工贸学院的电子商务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校企结合。毕业生或在校生们通过学校引导和自主创业成立了名品网、社区服务网等电子商务公司。而大部分的人才,在毕业时,还是选择离开了温州。
10月份,《代表在线》栏目走访我市部分企业与高校,了解电子商务在温州出现的“缺钱,缺人才”背后的深层原因。
电子商务是指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基于因特网软硬件应用方式,交易各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目前常见的诸如:淘宝网、阿里巴巴、买特网、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
企业:没有相应政策倾斜 风投融资非常困难
一则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2010年预计增长90%;2012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在如今的北京、上海、广东(统称“北上广”)地区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当地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它们的成长。
市人大代表叶红星表示,缺乏当地政府相应政策扶持,是温州本土电子商务企业难发展的关键原因。
·企业孤军奋战
买特网是温州最大的B2C电子商务购物网站。2008年10月成立正式上线。主要经营3C、家电等近万种商品。2011年7月被国家商务部列入首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10月8日,买特网副总经理潘荣荣在采访中坦言,目前买特网发展的主要困境是后期壮大的资金与人才缺口。
潘荣荣说,目前温州本土如买特网这类B2C电子商务企业,都是仅凭自己筹措的优先资金孤军奋战。买特网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分站与仓库方便配送。但由于物流基本上依赖于第三方,无法实现配送质量与速度的保证。公司有建立属于自己物流队伍后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但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企业自身融资有困难。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但温州目前融资环境不容乐观,电子商务行业常见的风投融资现象很少出现在温州。”对此现象,市人大代表叶红星说道。
同时,叶红星还提到,由于电子商务是贸易型企业,主要资金集中在仓储式物流及品牌推广上,不能像生产型企业一样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很难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我市目前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扶持,最大力度是50万元的补助。但这对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B2C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距离“北上广”地区的支持力度相差甚远。
·技术人员不愿意来温州
而相对于资金的缺失,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则认为,人才的缺失是更致命的问题。
今年5月新上线的“打酒网”,是目前温州首家大型的酒类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其运营总监喻发兵告诉记者,打酒网依托于一家传统的酒类外贸企业,对于前期而言,资金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困难的还是人才的引进。
他表示,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技术型人才跟营运人才最为重要。技术做为基石不可缺少,但此类人才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大城市,人才引进相当困难。
“去外地引进人才耗费很大。我们通过猎头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人,且由于温州没有技术的土壤,技术人员不愿意来温州,就算来也不能保证与企业能够共同成长。”
市人大代表叶红星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名为“要求市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助推温州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则议案。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困境再次受到关注。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扩大 多数流向了外地
温州高校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状况如何,毕业生与本土企业的对接是否存有困难?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成荣芬说:“电子商务是朝阳产业,学生就业前景很好。”据介绍,该院的2012年电子商务系毕业生为100多位。目前30%的学生已经被企业预定。根据往年就业情况,预计今年年底就业率将达到60%,毕业时将达到99%以上,但其中仅有30%学生留在温州。
·多数温州企业不珍惜人才
对于学生难留温企的现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汪焰表示,主要是温州生存成本与待遇相差太大。
汪焰说:“每年学校都会与本土和外地的企业进行对接,学生在企业实习实现双向选择。但结果反馈,诸如宁波等外地企业对学生比较珍惜,待遇比较正规。而温州部分企业对人才就没有那么重视。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