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食物链解析
抄袭一词更如食物链般展开,细心盘点,哪个电商也逃脱不了干系。哗啦啦抄袭了美国家喻户晓的OPEN TABLE,成功建立国内首创餐饮o2o电子商务点菜平台;大众点评网怒斥网易全新推出的移动客户端产品“饭饭”大量抄袭大众点评网的数据内容;而网易又怒斥腾讯iPhone客户端2.0版本抄袭了自身的新闻客户端;跟着又有新生力量挖空心思抄袭腾讯的抄袭套路……
支持派大动干戈的投入“抄袭”门,继而又寻找理由与“抄袭”摆脱关系。他们竞争版面,创造新闻,拉长群众与媒体的关注期限,借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某个层面上,电商的“抄袭”可以与炒作挂钩,其中的道德评判几乎没有论断性,说不清谁对谁错,也许根本没有必要去说清、去弄明白。
揭开表层看本质,有时候“抄袭”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像Open table属于哗啦啦的前身一样,只能说明技术的进步和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了有利的判断。科技与互联网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并驾齐驱才能跟上发展的趋势,这是做到与国际结果并领先的首要条件。
如果产业停留在一个静止的层面上,只能说明落后。始作俑者的是电商背后那一股推波助澜的力量。当然,其中必须有道德和法制作为约束的对象。
顺着这条脉路不难看出,“抄袭”俨然已经成为了与网络相辅相成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抄袭”的态度,各方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度。虽然褒贬不一,但是“抄袭”一词的确存在舆论力量,然而,归根结底,它根本不足以对企业造成杀伤力,反而只能越吵越火。
“抄袭”风波里,没有真正的委屈,只有谁不够强大,或者谁还得势。“抄袭”做的好,赚了钱的,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高明。相反被“抄袭”的,只会被淘汰,被忘记,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弱小而心生怜悯,现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根本不会关注这么沉重的话题。
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是哪个游戏的玩家更多、更有新意,它的归属感在游戏本身而不在游戏平台;至于客户端,他们在乎的更是哪个用着更加便捷、更加顺手,心思完全不在谁是创造它的鼻祖。
所以,电商何尝不是有着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群众的舆论和价值观。
“抄袭”会呈现两个趋势,一个趋势,制造舆论压力使产业得到约束和进化。另一个趋势,就只能是制造垃圾新闻和行业的混乱。至于中间如何取舍,现目前全仗着行业的自律。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就是其中利弊的承担着,产业的未来也全部系在他们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