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市场展会之路在何方
要拼“人气”旺不旺,高意向买家来不来等问题;大型的展会现在想方设法加大“人气”的投入,提供买家展会期间的住宿、展会同期举办论坛聚拢人气、联合企业举办展会签订特价……但看来收效不大,买家只选择口碑较好、展期较短的展会“一逛”,主要目的是“看”,签订合作的意向不高。
近年大企业逐渐青睐自己举办的中小型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与展会性质有点类似,效果更为有效;有实力的企业自己邀请经销商、4S店代表到工厂参观(例如华阳、德赛西威),或分别到重点区域展开推广活动(例如路畅等);这种中小型的参观评价及区域性的经销代理会议,企业直接面对高意向群体,一来宣传了自己的品牌,二来促进合作的几率更高,相信这些活动未来受企业关注度会更高。
近两年,汽车后市场展会越来越多,影响力、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2006年以前,汽车后市场展会还像一颗待放的花,当时华南广州永福路一带多担纲“集散地”和“展示地”的角色。2008-2010年是展会经济急速发展的三年,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都形成了行业展会中心地,厂家、商家共赢,当时很多南北偏远的经销商不远千里看展会。
“看到很多功能、款式特新的产品,比我们那里至少先进了三年。”他们认为,能在展会上看到新产品,并拿到新产品到地区卖,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厂家呢?当时行业不成熟,竞争者远比今天少,利润空间大,自然乐意把展会作为联系商家的核心,甚至当时有厂家说,只要牢牢抓住春、秋两展,今年的业绩也达成三分之二,可见,2008-2010年是展会的“黄金三年”。
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汽车后市场展会经济门面依然热闹,但骨子里“底气不足”的隐忧却渐渐浮现。展会三项最重要功能:展示、交流、学习,目前展会三项“项目”俱全,但意义却渐行渐远,这要从目前厂商、经销商、展会举办方三方角力开始说起。
汽车后市场大中型展会是一年一展,频率没有变,但地区性展会如“雨后春笋”冒起了很多;换句话说,展会的辐射能力有所减弱,以华南地区为例,广州、深圳是汽车后市场的集散地,很多厂商都看重开在家门口的展会,所以这一地区的展会经济特别“红火”,以汽车用品、汽车改装、汽车电子、汽车零配件为主题的展会一年约10个;业界用5年的时间,令展会的数量扩张十倍,但在相同的时间内,市场只扩张了3倍,不同展会之间竞争激烈,到最后损失的还是参展双方。
“以前参加一个展会,平均找到10-15家高意向的经销商,可能一年的订单都在一个月内完成,现在多个展会下来,高意向买家难寻找,做生意还是靠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展会主要是扩大品牌魅力。”一位厂家市场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每个展会的影响力在缩小的同时,又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展会文化”沉淀,正式盲目扩张的恶果。
展会效益如何?相信是每个参展企业最重视的问题,也是阻碍展会发展的难题,这种背景和结果,归根究底还是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行。
对大企业而言,展会最新产品、同时是暗自比拼的舞台;小企业依赖展会签单,寻找代理商……是参展的目的;诚然,在成本把控越来越严格的今天,每参加一个展会,“入场费”似乎让企业犹疑:人力、搭建、安排买家住宿需要成本,相当于未展出已经投入了资金,展会反响好即可,不好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中型汽车电子企业参展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场展会下来,包括展台搭建、工作人员住宿、招待买家等开销成本大概40-50万,“主要是展示产品和联络买家,签单的机会并不多……现在是一年两展,耗费人力、物力很大,我们正在需求展会的代替者。”
另一边,国内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确让人“刮目相看”,2011年国内整车销量下跌环境,汽车用品行业也保持15%-20%的高速增长,单汽车氙气灯一项目,每月市场需求达400万套;加上秋冬两季季节性产品、内销出口,每个展会的存在似乎都有他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