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古籍经电子化处理已可重现于世
坚才强巴告诉记者,对于经书中缺失的地方,就写在黑板上,大家进行探讨,因为这是前辈高僧大德的论著,学问很深,不能够任由个人随意修改。遇到一两天都定不下来的,就向寺庙里的高僧请教,直到大家都认可了才填上这个空。
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一部古籍从寺庙或者民间收集来后,先对其破损的地方进行修复,清除书页上的灰尘、杂质,然后进行扫描,再打印成副本,最后把古籍内容录入电脑,经过多次审校后,采用现代图书印刷技术出版成册。
据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关却加介绍,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逐渐在雪域高原兴盛。随后的1000多年中,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陆续传入雪域高原,西藏当地也涌现出众多高僧大德关于佛学的论著,并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虽然经书所使用的纸张是加入了狼毒草等配方的藏纸,不会被虫蛀被老鼠咬,然而由于火灾、水浸等种种原因,不少论著经书还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对于缺页的经书,布达拉宫管理处文博科古籍整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班丹次仁说:“能够补的,我们就补。有些缺页的,我们从色拉寺、哲蚌寺的那些经书库房里面查找,如果有的话我们从那边拿出来,取出来我们先打印出来,拿回去补上。”
关却加说,整理出来的经典古籍给广大学经的僧人和研究西藏宗教、历史的学者带去了福音,西藏众多寺庙的藏经阁、大学图书馆和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都是这些整理成册的古籍发挥作用的地方。
色拉寺僧人、古籍搜集整理室工作人员坚才强巴说,这些经书主要是从罗布林卡馆藏、色拉寺馆藏、哲蚌寺馆藏、布达拉宫馆藏、西藏图书馆馆藏、阿里古格等各地搜集而来,非常晦涩难懂,负责搜集的人要具有佛学功底,才能在原有知识沉淀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发现了罕见的13世纪元刻本古籍。这些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籍同许多其他古籍一样已被妥善安置在色拉寺古籍搜集整理室内,经工作人员修复、扫描、录入电脑后,曾被深埋地底的佛教经典将重见天日。
2007年,拉萨色拉寺和大昭寺各出资150万元,共同成立了佛教古籍搜集整理室。五年多来,这间只有14人的小屋里每天都萦绕着电脑键盘敲击声和低沉的校验诵经声,借助现代科技,一部部面临失传的手抄版古籍通过工作人员的手指重现人间。
截至目前,这里已经搜集到3000余本珍贵经书,其中大部分都是无经板手抄版经书,已经整理完成300余部。这些古籍涵盖佛学、天文历算、藏医学、工艺制作、舞蹈、音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