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是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永恒推动力。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航运业近年来饱受寒冬之苦,亟需主动变革和创新。用互联网的思维谋发展,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市场和交易使航运服务资源实现公开、透明的交易和配置,是当前航运业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发展航运服务业——小杠杆撬动大产业
香港的优势在于全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税制有竞争力,信息、人才、货物、资金自由流动,大大协调和简化了贸易程序,提升了要素跨境流通的速度,降低了贸易成本。2012年全球贸易便利报告显示,在世界贸易便利指数排名中,中国香港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而中国内地排在第56位。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航运大国”,我国海运业承担的国际和国内贸易运输量在国际和国内贸易总运输量占比分别超过86%和54%;但我国远非“航运强国”,中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薄弱拉低了我国航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成为束缚行业发展乃至转型升级的致命伤。
目前,我国航运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中资保险公司的航运保险份额占世界总量不到3%,中国航运金融业务金额占全球总量不到5%,海事仲裁、船舶检验评估等领域的权威法规、机构和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因此,要强海运,要转型升级,就要做大、做深、做精航运服务业,扩大中高端航运服务业在整个航运经济中的比重,提升航运服务水平,赋予行业新的活力和更强的生命力。
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不是依赖于港口、航运等基础产业,而是凭借其高度集聚和发达的航运和金融服务业。它集中了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20%的船级管理机构,20%的航运融资规模,50%的海运仲裁案以及67%的船东保赔协会,全球有1750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这些成就了伦敦全球航运中心的地位。
航运服务业也是贸易便利化和自由港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对此,从亚洲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发展中可见一斑。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其船务代理、船舶经纪、远洋及近海船舶营运和保险机构有近700家,年收入达1075亿港元,约占其GDP的7%,国际货物中转量占其总吞吐量的30%,而我国内陆港口国际货物中转只占到吞吐量的10%。
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个经济体系开放发展和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航运服务业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都通过航运服务来交互、实现。根据WTO统计,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的总额已经超过了8.4万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超过4700亿美元,航运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占比约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