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纺盛事回顾-2011国际家纺设计大赛
2011年即将过去,是时候为中国家纺行业做一一回顾,现在让我们看看2011国际家纺设计大赛的情况。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从2003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到2011年是第九届,通过大赛提升了中国家纺品牌的知名度倡导品牌风格化设计,引领中国家纺时尚的发展,成为发现和培育新锐家纺设计师的盛会,推动了中国家纺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化。作为家纺行业的权威设计大赛,赛会组织者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针对行业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对赛制进行改革,使大赛更趋成熟和专业,大赛分为两大类:家纺创意设计大赛与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创意设计大赛延续往年在浙江海宁成功的赛制;而产品设计大赛则改革为依据家纺行业产品类型的区域特点,设立叠石桥·床品、饰品、家纺辅料类;余杭·布艺、布艺家具、窗帘类;滨州·毛、浴巾、毯类、工艺纺织品类三个专业评比区,进行第一阶段专业产品设计评比,所有专业评比区获得入围的作品,最终汇总到江苏南通进行第二阶段的综合大赛。并与往届大赛一样根据国际家纺流行趋势及中国家纺行业发展特点发布了本届大赛设计主题“演绎流行”,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家纺设计演绎国际家纺流行时尚。 1、家纺的“时尚”与“流行” 提到“流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个词“时尚”,而且往往把“时尚”与“流行”混为一谈,实际上“流行”与“时尚”之间还是有较大的词义差异,“时尚”可以理解为特定时间点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崇尚,而“流行”则是人们对“时尚”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追逐,也可以理解为当“时尚”积聚了社会共识便形成了“流行”。因此对于家纺产品设计来说我们一般可以这样看:“时尚”未必能够“流行”,而“流行”则一定是“时尚”。对于家纺设计师来说,发现“时尚”相对比较容易,特别是当代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媒体业非常发达,我们甚至不必到达现场,就能观察到“时尚”的动态,然而对于设计师的挑战则在于如何在色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时尚”中预判和发现即将在家纺终端销售中出现的“流行”时尚,这就需要设计师长期地跟踪家纺时尚流行的运行周期,在理性的分析基础之上感性的判断出某些即将“流行”的时尚。 2、“流行”的季风并非只从西方吹向东方 对于家纺设计来说,服装设计中“时尚”与“流行”的发展线路图是最好的参照样本,在每年的春夏与秋冬两季,各路世界服装巨擘及新锐设计师不惜巨资在巴黎、米兰、伦敦等时尚之都打造出一场场各具风尚的时装秀,其目的一是发布各自的时尚概念和时装流行趋势,二是塑造形象,可以看作是顶级层次 “时尚”的盛会。服装设计师对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布会都会趋之若鹜,像海绵一样汲取设计的灵感和时尚概念,到头来很多设计师却理不出头绪,对于这些“时尚”中哪些即将“流行”哪些是作秀,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的,因为“流行的时尚”是各自核心的商业机密,他们会在时装秀之后推向市场,这是次级层次的“流行时尚”,是商业利润最大化的符号,也是二、三线企业的设计师力图从顶级时尚发布会析解出的“流行”信息。 考察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家纺行业每年去法兰克福家纺展、巴黎家居展是一样的,去那里寻觅时尚,企业筛选认为即将“流行”的时尚,为自己所用。这个过程反映了欧洲人的精明,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人所谓的“COPY”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又期待我们年年去他们那里朝圣,他们要感谢前辈殖民者不但掠夺了世界财富,更把西方的文化推行到世界每个角落,使世界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景仰与依赖,这才是西方时尚盛行天下的奥秘。 只有欧洲才能制造时尚?这显然是伪命题。按照社会学对时尚的理解:“时尚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是一种临时性的、由大量的人所狂热遵循和追求的行为方式。”,就在前不久“旭日阳刚”制造了平民文化的流行,唱出了进城农民工的心声,这是中国草根时尚文化发展的必然。时尚的天然属性并非只有高贵、雅致、品味,每个阶层都有他们的时尚,而当各阶层的“时尚”持续发酵达致全社会共鸣时,谁能说“旭日阳刚”的歌唱不是艺术?不是社会的“时尚”?而且这个社会阶层的人口有2.4亿, 2.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还不值得我们去为他们设计“流行”的时尚产品吗? 蓬勃发展的中国每天都在制造时尚,就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发现“时尚”。时尚并不只在欧洲发生,时尚恰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做的是理性分析判断那些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时尚,并把其设计成为“流行”的时尚产品。 3、“流行”的内容是时尚与经典 还有一个词“经典”往往我们并不把其与“时尚”和“流行”放在一起,其实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种关系是当“时尚”长期“流行”,则“时尚”也就成为了“经典”。即当某些“流行时尚”适合了某些人群的需要而跨年度的一直流行,这些流行时尚就成为了“经典”,就像夏奈尔的女式无领上装和5号香水从“时尚”步入了“经典”。流行具有周期性,一般总是从简约的风尚向繁复的风尚发展,再从繁复的风尚向简约的风尚轮回,如此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时代性的发展。 “流行”的靶向是追逐时尚,“经典”是时尚发生的文化根基,在新的 “时尚”流行周期中,“经典”加入时代性要素也可能重新成为新的“时尚”。 从“时尚”、“流行”、“经典”的商业价值来分析,时尚是小众文化;经典则是特定稳定人群所推崇的文化,而当“时尚”和“经典”开始在社会“流行”则转化为大众文化,也就成为商业追逐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