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日本、欧洲还有中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厂商去占据。总之,模具加工设备应能使模具企业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乃至自动化加工并尽量满足模具制造对高质量、低成本、长寿命、短周期的要求。 如何争夺模具市场?是摆在所有机床制造商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的
任凭日本、欧洲还有中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厂商去占据。总之,模具加工设备应能使模具企业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乃至自动化加工并尽量满足模具制造对高质量、低成本、长寿命、短周期的要求。
如何争夺模具市场?是摆在所有机床制造商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的模具工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生产更加需要高质量、多品种的模具。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国外的机床制造商早已“虎视眈眈”。然而,面对强者的“入侵”,国内大部分的机床制造商却有“漠视”之嫌。
最终,模具加工设备这个巨大的市场,任凭日本、欧洲还有中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厂商去占据。虽然有诸多因素导致此局面的出现,但是大蛋糕被瓜分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夺回”市场,该是国内机床制造商思考的问题!
模具市场“诱惑难当”
2004年中国模具产值(不包括港、澳、台数据)5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8%,模具出口额4.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7%(均已超过“十五”规划2005年产值490亿元人民币和出口额3亿美元的预定目标)。进口额1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模具外贸逆差达到13.22亿美元。2005年中国模具市场的增长率也在15%以上,也就是说,2005年中国模具的总产值很可能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在一段时间内,模具工业对模具加工设备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品种: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及数控仿形铣床、电火花成型机床、线切割机床、坐标磨床、坐标镗床、镗铣床、成型磨床、光学曲线磨床、带锯床、深孔钻、电极加工机、雕刻机、抛光机、合模机、三座标测量机、扫描机、模具标准件加工专机、高性能热处理设备、快速成型设备、各种刀具及磨刀机,模具CAD、CAM、CAE、PDM等软件、计算机工作站及微机等等。庞大的模具市场,为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促进了机床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机床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并行工程和反向工程等先进技术在模具加工方面应用的不断发展,模具加工对数控机提出了数字传递转化、多轴联动、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对电加工设备提出了高效率、低损耗、高精度、镜面加工、电火花数控铣削及加工中心等方面的要求;对三座标测量机提出了高精度、高速度(一定时间内测量尺寸多)、易操作、具有三维扫描数字化系统、能低压接触和非接触测量、实现现场高柔性和在线测量、软件功能强等要求。总之,模具加工设备应能使模具企业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乃至自动化加工并尽量满足模具制造对高质量、低成本、长寿命、短周期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外资对我国模具行业投入量增大,工业发达国家将模具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化。由于模具行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劳动力都相对密集的产业,我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仅是美国的1/40到1/3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才的水平也逐步提高,而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发展逐渐萎缩的趋势,也加速了这些国家把本国模具工业向工业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国家(包括我国)的转移。
当前,日本制造业就正在积极寻找中国本土的模具加工伙伴,首要原因就是日本模具加工成本较高,是中国模具加工成本的三倍;其次,日本大批制造企业在中国设厂,除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等因素外,还避免了以往在模具的运输过程中因出现意外损害而导致模具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第三,我国的模具加工业正日趋成熟,技术水平正在提高,人员素质也有大幅提高;第四,模具加工的发展趋势是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目前日本模具企业的高密度加工具有相当优势,因而日本模具加工企业逐渐向精密模具加工集中,而一般模具加工则开始向中国等地转移;最后,随着我国,国内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目前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3000多家日资企业,随着日资模具加工制造业本地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的模具加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深圳周边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模具工业最为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据罗百辉估计,今后几年,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这一地区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此外,国内浙江东部的余姚、宁海、黄岩、温州等地区的模具工业发展也非常快,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模具年产值90亿元,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些地区的模具工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纷纷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模具工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综合看来,预测在外资带动下,2011年我国模具市场总体规模将增加15%左右,模具产值将达到1280亿元。